早在千百年前人们就已经养成了心甘情愿为知识付费的习惯。
无论是由朝廷出钱的官学,还是自己出钱的私塾,甚至是“有教无类”的孔子都是知识付费的表现形式,只不过,有的付的是钱,有的付的是“自行束脩(xiū)以上,吾未尝无诲焉”中记载的肉干。
到底什么是知识付费?
首先,到底什么是“知识付费”?
第一个关键问题是,当我们说“知识付费”的时候,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付费?
是为“知识”吗?
从古到今,知识的供给者有两类人,第一类人把世界的未知变成人类的已知,第二类人把人类的已知变成个人的认知。
什么意思?
我们要想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,首先得有个探索的过程。
科学家、发明家和哲学家等等,是他们通过探索,掌握一些规律性的、知识性的东西,拓展了人类所能触达的知识边界。
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谬误,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它们会得到修正,整个已知世界的版图在迭代中不断扩大。
这就是第一类人,他们正在把世界的未知变成人类的已知。
知识从未知到已知,是个“发现”的过程。一旦发现,这个知识就变成了全人类的财富,并不需要个人为此付费。
但是人类的已知并不会自动变成每个人的认知。
所以还需要第二类人,把已经被发现的知识,例如勾股定理、牛顿力学定律、经济学需求定律等等,变成你个人的认知,这需要一个过程,这个过程就是“教育”,我们为这个过程而付费。
从小学到高中,甚至到大学,我们学到的知识在互联网上都能够免费搜索到,但我们还是必须花费十几年的时间和学费到学校去学习,就是因为这个教育的过程是有难度的。
所以今天我们说的“知识付费”,并不是在为“知识”而付费,而是为“获得知识的过程”,也就是“教育”而付费,我们是把钱付给了帮助我们转化知识的人。
知识付费的从业者,最重要的能力,不是创造知识的能力,而是传递知识的能力。
现在可追溯的信息里,知识付费概念的正式提出者,是果壳创始人姬十三。但是发展历史却很早了。
从2013年开始,罗振宇在罗辑思维尝试推出付费会员,被行业人认为是知识付费的萌芽, 整个行业在2014-2015年开始发展。
直到2016年上半年,付费语音产品分答问世,王思聪的加持,罗振宇的得到上线,整个行业被点燃引爆。
转到2017年,知识付费更是进入整个行业的大年。分答、知乎Live、得到等早期玩家开始发力。之后,看到了红利的大公司、自媒体也纷纷入局。
那么我们在为什么而付费?
第二个关键问题是,用户会为获得什么样的知识而付费?
“知识付费”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,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内容生产者都能够以此获得更多收入。
在“得到”及其他知识付费平台上订阅量排名靠前的优质内容生产者,包括薛兆丰、宁向东、梁宁、香帅、吴晓波等,他们在“知识付费”兴起之前,本身就已经是头部内容生产者,是所在领域的顶级专家。
这些人的能力是早就被市场验证的,而且他们所生产的精华内容,是非常“昂贵”的。
比如,原来想要听“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”,你需要先考上北大;邀请吴晓波到企业讲课,几十万一次的费用也并非一般中小企业所能承担。
而现在有了互联网,有了音频内容分发机制,使得增加一个听众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,理论上用户数量就是无限多。
这带来一个有趣的结果,就是如果用户数足够多,每个用户可以在支付非常低费用的条件下,接触到原来难以承担的优质内容,而内容生产者的收入不会降低。
这样其实就是把过去很贵的东西变得便宜了,但并不是说过去免费的东西终于可以收费了。
对知识付费的这一点认知非常重要:知识付费,不是让免费的东西终于可以收费了,而是让很贵的东西终于可以便宜了。
如何才能真的学到知识?
第三个关键问题,是获取知识的正确姿势。
在过去,读书是最重要的获得知识的方法,所以我们一度把书籍等同于知识。
而对于知识的重视和追求,使得我们对读书这件事也格外慎重,甚至认为每本书都只有精读,才能领会作者的思想。
作者写书的思路是自上而下的:
先有一个整体的判断和观点,有了想要传递的知识,然后是逻辑和框架,最后是故事和案例。
作者是希望通过有案例支撑的框架,让你最终理解全书的观点,而并非真的去“读”书本中的每个字。
所以,请记住,书籍只是知识的载体,而不是知识本身。
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获取知识,而并不是“读书”。
过去因对书籍的过分迷恋而形成的一些习惯和看法,现在反而成为了我们获得知识的障碍。
比如有的观点认为不能学“二手知识”,一定要看原著。
罗振宇就此举过一个反例:你要学习牛顿力学三大定律,你是应该去看原著呢,还是看初中物理课本?
当然应该选初中课本,因为它是用现代人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表述的。
我们要学的是其中的知识而不是原著书籍。
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,我们真正的目的是学习知识,要懂得用恰当的方式和载体去高效地获取。
什么是好的知识付费产品?
有了以上三点认知后,我总结一下,一个好的知识付费产品:
1)核心能力不是创造知识,而是死磕传递知识的技能;
2)不是把免费的东西收费,而是把贵的东西拼命变便宜;
3)把知识的旧外壳打碎,根据今天读者的接受习惯,重新包装,重新产品化。
“知识付费”是为获得知识而付费,它是一个获得知识的过程,而不是一锤子买卖。
只有通过运营,用户才会感到:“我是在跟着你学习和进步的”。